當代儒學“情感轉向問題反思”工作坊成功舉辦
來源:當代儒學作者:徐玲 2023-07-04 11:12
2023年6月29日,《當代儒學》編輯部成功舉辦了“當代儒學情感轉向問題反思”工作坊,來自山東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學者與會發言,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參與了討論。
工作坊伊始,山東大學黃玉順教授做了題為《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十大問題》的主旨發言。他提出,當代儒學理論已經形成了一股明顯的情感轉向趨勢,其中尤以“情理學派”為代表;目前亟需通過反思其中暴露出來的理論問題,推動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這十大問題是:(1)關于情感與存在的問題,包括情感與“事情”、情感與“生活”的關系問題,即怎樣闡明情感是一個“前存在者”“前主體性”的觀念;(2)情感與心靈的問題,即怎樣闡明主體的心靈亦是由情感所給出的;(3)情感與理性的問題,即怎樣闡明理性并非情感之外的東西,而是情感本身的“情理”;(4)情感與知識的問題,即怎樣闡明認知活動本質上也是情感活動;(5)情感與意志的問題,即怎樣闡明意志亦是情感的一種繼起形式;(6)情感與自由的問題,即怎樣闡明自由問題終究是“情感自由”的問題;(7)情感與道德的問題,或者說情感與倫理的關系問題,亦即“情與禮”的問題,即怎樣保證前存在者的價值中性的情感也能導向正面的倫理道德建構;(8)情感與審美的問題,或情感與美學的問題,即怎樣闡明情與美并不是并列于知與真、意與善的觀念,而是后者的起源;(9)情感與超越的問題,即怎么闡明外在超凡者也是由情感所給出的;(10)情感與詮釋的問題,怎樣闡明一切詮釋活動都是情感活動。
第一場學者發言,由胡驕鍵老師主持。四川師范大學李慧子老師的發言《儒學重情還是重心》,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心與情的關系問題,二是戴震的大共情與心的關系問題。安徽師范大學劉宏老師的發言《情與理的辨證》,強調情理學派所言的“情理”不同于宋明理學,已然超越形上形下的分疏,而是存在論層級的觀念。南京大學李海超老師的發言《面向當下生活體驗的情感儒學研究》,立足心靈儒學,面對當下生活的實際問題,對情感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分,并探討了當代人的心靈危機背后的原因。蘭州大學楊虎老師的發言《情感領悟如何為諸情感活動奠基》,指出本源性的情感領悟是情境不二的,探討情感領悟對諸情感活動的奠基意義。
第二場學者發言由李海超老師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胡驕鍵老師的發言《儒家為仁之方的現代轉化》,關注現代社會的生活實踐中如何愛人,他提出了四項原則,即不傷害、尊重、關注和回應。廣西師范大學趙立慶老師的發言《論康德的敬重》,涉及情感自由是如何可能的、敬重情感起什么作用、敬重是否能達到情感的自律等問題。南京大學張小星老師的發言《儒家“情感詮釋學”何以可能?——當代儒學“情感論轉向”的方法論反思》,旨在闡明一切詮釋都是情感詮釋,并指出在情感詮釋的活動中產生新的主體是“情感詮釋學”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山東大學郭萍老師的發言《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主體性困限》,指出盡管生活情境中的感觸是情境不二的,但是我與情境“不分”不等于“不二”“同一”;任何領會都源于不同個人生活經歷之前見的領會,因此任何人的領會都不具有普遍一般性,每個人需要承認自身領會感悟的有限性,才能以開放的態度與差異甚至對立的觀點進行對話并相互借鑒。
在討論環節,與會學者與博士生吳多鍵、研究生張震宇、王一川等就上述發言內容所提出的深刻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通過本次工作坊的交流,與會者對當代儒學情感轉向的理論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為進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礎。
編輯:張懿程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